记集团“金牌员工”、常村煤矿总工办副主任 张向荣
锚固剂快速安装装置、大倾角工作面自动防窜矸装置、三角区回收锚杆锚索装置……一个个创新项目犹如生命力强劲的植物,根系深扎在煤层里,吸收着经验与智慧的养分,生长出枝叶,构成企业创新生态中亮眼的一景。这些项目的带头人就是常村煤矿总工办副主任、集团“金牌员工”获得者张向荣。
张向荣于2002年参加工作,光在一线综掘队组就干了17个年头。从机电工到主管技术员,再到综掘队队长,一路拼搏奋斗,具体闯过多少难关,啃下多少“硬骨头”,自己已经数不清了,但长期从事一线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组织经验,历练出过硬的技术攻坚能力,这些都是他开展技术创新的“富矿”。2018年,他调到矿总工办,主管矿上技术创新工作。一个更大的舞台等待他创新创造、大展宏图。
“能解决井下生产难题,服务于生产现场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这是张向荣一贯坚持的创新理念。技术创新只有扎根在生产一线,才有生命力。他经常走进基层队组,跟队组管理人员、工人坐下来,聊聊最近的生产情况、工作难处,一些创新项目就在灵感碰撞中产生了。
条带式膏体充填开采项目,是常村煤矿实施绿色开采的“重头戏”,但开采效率不理想,拖累了项目的“进度条”。越是“硬骨头”,张向荣越想拿“它”开刀。他一次次进入现场调研,一次次组织队组研讨,结合大家的智慧,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式。
“掘进开口频繁是影响开采效率的重要因素”,张向荣向记者解释:“第一,掘进开口或拐弯时,倒运工作面正头内部的煤需要多次退机,重复劳动多。第二,掘进开口或拐弯时,掘进机在工作面铲上煤,倒至煤溜处,然后再把煤通过小溜倒到煤溜上,在倒运过程中会堆积大量积煤,主要靠工人清理,劳动强度大。再一个,现场作业,需要不停地拆除、安装二运,不停地摆煤溜,工序复杂,效率还低。”
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张向荣带头研制成功了一种更符合掘进面生产实际的皮带转载机。这种转载机将传统的电机驱动变为风动马达驱动,齿轮传动部位变成两个45°齿轮啮合,由横置为竖置,使机头驱动尾部更为紧凑。挡煤板通过轴连接,设为可翻转样式,当移动皮带的时候,将收煤斗翻转到皮带即可。同时,将皮带底部的橡胶轮升级为大直径,增加移动的便捷性。一系列“连环招”打下来,终于攻克了掘进开口和拐弯处的效率难题。目前,这种皮带转载机已经在s2-01条带式充填巷使用近两年,生产效率高,现场反响好。
井下的边远地区的巷道采完,每天还会产生大量的水,工作人员必须每天步行上万米,专门去排水,费工又费力。张向荣盯住这个“破题点”,带头研制起风动自动排水装置。他带着人现场调研、绘制图纸、自购设备、安装制作,完工后又在地面逐台进行试运转,每天忙得连轴转,家都顾不上回。但当看到16台风动自动排水装置全部安装到井下,自动检测水位,自动实施排水,工人终于从徒步的辛劳里解放出来,张向荣觉得一切辛苦都没白费。
一种采煤工作面多向除尘装置、一种大倾角工作面自动防窜矸装置、一种三角区回收锚杆锚索装置,每一个创新项目,背后都有张向荣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影子,都有技术人员聚智聚力、共创难关的故事。多年来,作为英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向荣针对作业现场制约安全生产各类难点和卡脖子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和紧缓程度,召集各专业科室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所实施的近百个创新项目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文 郭艳霞)
责任编辑:李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