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时间:2013-09-07 13:01:21
事业是无止境的,人们对于事业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浩瀚的煤海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奋战在煤海一线,用刻苦的钻研、大胆的创新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挥洒着智慧和青春,攀登着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申海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申海生,今年30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常村煤矿综掘一(2)队队长,从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综掘1.2队技术员、生产科设计组组长、综掘1.2队支部书记、队长等职。参加工作以来他不断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2011年担任队长以来,面对常村煤矿470水平瓦斯高、顶板高冒等恶劣地质条件,他率领综掘1.2队认准创新谋发展,在集约高效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创新“五精”安全管理模式;在生产管理方面,积极探索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下集约高效生产新思路;在班组建设及组织方面,合理优化人员配置,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在科技创新方面,求新求变争先发展;在全队整体管理上,积极推行并不断改革内部市场化管理,引领着矿井基层队组管理的方向。2011年以来,他所带领的综掘1.2队在安全、生产、经营、队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公司和全矿的前列,而这些都是必然的,因为他的敢打敢拼和务实创新。
2007年以来,他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多篇,申报技术创新项目“80皮带机尾架调平装置”(矿三等奖)、“锚杆(索)锚固剂安装器”(矿一等奖)等十余项,并多次荣获公司、矿管理标兵和管理创新奖以及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拓展思维 建塑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
2011年,申海生在担任综掘1.2队队长后,即把安全生产作为队组日常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他通过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点着手实现队组日常安全管理。通过认真剖析生产流程,把控制人的作业行为作为安全管理的第一突破口,不断强化全队职工的思想教育,持续推进“三个不放心”及“不规范行为”的查纠管理,建立“三违”人员包保及连带考核机制,推行“三个百分百”、“三个全覆盖”以及“安全确认制度”的长效管理机制。他细化每道工序,规化职工行为,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查纠奖惩,利用小小的经济杠杆,改变了人的习惯惰性,促进了员工抓安全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思想转变。同时将“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安全动态管理的出发点,通过加强各级巡查机制、完善隐患闭合管理流程等手段实现了隐患的日常签署、过程整改、责任落实、记录归档的闭合流程。
在全矿上下推行“目标方针”及“精细化管理”的氛围下,申海生创新性地在全队实施“五精”管理模式,建立了“目标化部署→合理化分工→科学化组织→网络化实施→过程化控制→公正化激励→档案化记录→责任化落实→系统化总结”的闭合管理流程,实现了从安全生产到党政绩效的“工作安排——任务分解——过程监管——责任落实——闭合归档”的目标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我队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1年以来,申海生通过对建塑“本质安全”“五精管理”队组目标的不懈努力,所带领的综掘1.2队在2012年被评为“本质安全型先进集体”。[page]
科学决策 生产屡创佳绩
责任是做事的根本,目标是成事的动力,而态度和热情是通往成功的助推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畏惧;危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从不找借口,敢于承担,主动担责,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办事。
由于队组所掘巷道2101工作面地处470水平,瓦斯赋存量高、顶板破碎易高冒、地质构造多给安全施工带来巨大威胁。为解决以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他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和割煤工艺,改良超前支护方式,有效提升了顶板管理水平,杜绝了瓦斯事故。同时,为提升高瓦斯巷道瓦斯释放钻孔的施工效率,他大胆创新,对瓦斯释放孔钻杆端部进行了优化改造,实现了用帮钻机施工瓦斯释放孔的设想,降低了工器具成本,提升了瓦斯释放孔的安全施工效益。2012年多次创造本矿高瓦斯区域的月进尺纪录。
守则退,变则通。大胆的科学决策再次为申海生所领导的团队赢得收获。
为了缓解职工倒紧班导致的身心疲劳,消除安全隐患,申海生根据队组实际情况及正规循环安排大胆革新,对队组的倒班管理进行了大胆调整,以三八制4点班检修为例,每旬倒班一次。具体操作为:1、倒班当日0点班推迟1个小时下班,第二天正常上8点班;2、8点班推迟1小时开班前会,但需比平时推迟两小时下班,第二天正常上4点班;3、4点班当班为空班,直接上第二天的0点班,但需提前2小时开班前会,以保证检修时间完毕后正常开机;4、4点班检修时间由机电班和打杂班进行检修和打瓦斯释放孔等准备工作。这样的倒班组织管理既杜绝了倒紧班的现象,由不影响正常的施工组织,同时也提升了安全生产效率。
过程监管 质标动态达标
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宗旨是持续动态保持达标。多年来,队组质量标准化管理意识较差,盛行搞“一夜”质量标准化,在许多干部职工中也养成了应付检查的被动局面。对于这种情况,他全力推进质量标准化由静态达标到动态达标的转变。同时提出了“质量标准化过程监管”的管理理念。他根据工作面及责任区范围,将工作面划分为静态和动态达标区并指定责任人,以静态达标为示范点,促进动态达标区的转化。同时通过“现场验收——责任落实——记录考核——通报归档”的管理模式实现对质量标准化的过程监管,确保工作面质量标准化持续动态保持达标。他的成绩也深受矿领导的肯定与好评,矿领导多次组织其他兄弟队组先到该队参观、互相交流,共同提升质量标准化品位。在矿全年动态质量标准化一线队组综合排名中,该队连续多次名列掘进队组第一名;在质量标准化“一周一规范”的排名中也多次名列掘进专业第一名。
质量标准化的动态达标不但提升了队组整体形象,而且促进了本队安全作业环境的根本转变,营造了浓厚的标准化氛围,实现了质量标准化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向深层次的推进。
人尽其才 优化班子配置
职工安全素养和职业素质是体现一支队伍综合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子出身的申海生对此更是深有感触,自他担任队长以来,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提升队组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以“不拘一格用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根本出发点,将不同类型的人分配到最适合其施展能力的岗位上,将各班组各岗位人员做到配置均衡。针对近年新工人分配频繁的现象,为使其能够更快的吸收掌握井巷掘进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每期针对新工人工种性质专门制定培养计划,并选拔经验丰富、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工人当师傅,实行“二带一”的定向培养,使新工人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学习成为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在自身不断学习的同时,他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队组”建设工作,利用业余培训时间给职工讲解技艺、灌输理论知识,并在井下现场演示实践操作,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带动广大职工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热情。除此之外,他大力倡导职工参加公司、矿组织的各级培训工作以及各类技术比武、竞赛活动。经过系统培养,他所在队组整体员工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技术革新 促进安全效益
一直以来,申海生带领全队人员努力追求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以技术创新提升队组的技术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
2012年5月份,该队在2101辅助运输顺槽施工,该巷道底板倾斜严重,80皮带机尾架随之严重倾斜,从而导致二运架倾斜,极易导致磨损皮带、漏煤量较大、人工清煤频繁、二运掉道甚至侧翻等衍生安全问题。申海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理论计算和实物模拟,成功研制了“80皮带机尾架调平装置”,这项技术成果被评为矿评为技术革新三等奖,这项成果减少因不断调整机尾而带来的劳动力消耗,同时杜绝了因底板倾斜发生二运侧翻伤人事故,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012年10月,针对2101胶带运输顺槽顶板高冒严重,工人登高安设锚固剂造成材料浪费、工效低下以及安全隐患,申海生毅然下定决心研制一种锚固剂安装装置,改变现有的施工工艺。通过大胆设想、现场模拟和反复试验,一套新型的锚杆(索)锚固剂安装装置——海生锚杆(索)锚固剂安装器诞生了。锚固剂安装器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先前人工登高作业安设锚固剂的落后工艺,杜绝了登高作业的安全隐患,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同时该装置被评为技术革新一等奖,在常村煤矿得到了推广应用,为矿井生产创造了丰厚的安全经济效益。集团公司相关处室及领导也对锚杆(索)锚固剂安装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好评。
管理创新 搞活内部市场
担任队长以来,申海生为将内部市场化工作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真正在现场体现“螺丝就是工资,工资就是螺丝”的理论。他通过对队组各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艺流程细致剖析,对制度管理、经营机制、机电点检、正规作业循环进行创新,使队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内部市场实现了优化对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优化工资分配方案,细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多劳多得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考核与激励机制也解决了机电班组、勤杂班组一直以来工作量模糊,考核不到位、工作不积极的弊端。各岗位工种对自己在内部市场运行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了由个体生产者向主体经营者的转变。管理的不断创新,使该队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申海生多次得到矿领导的好评,也博得了领导的信任。
有人说:当奋斗的汗水流得多了,荣誉的花环积得厚了,成功的阶梯爬的高了,人就容易产生一种“疲软”、一种自负、一种满足,但申海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煤海浩瀚、百舸竞流。申海生,正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在煤海中执着地扬帆求索,书写着矿山人的无怨无悔的人生。
(供稿人:韩泽斌)
[责任编辑:郑和]